发布时间:2025-04-05 20:14:22源自:本站作者:PB2345素材网阅读(14)
其三,在终极层面,虽然整个汉代学术中弥漫着因易而兴的神学气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儒家对于王权进行束缚的意愿,其更愿意将易理解为一种天意的表达,这种天意是约束皇帝的指令,是维系儒家尊严的法宝。
名家和道家谁先谁后、谁影响谁更多一些,限于篇幅本文不做讨论。通过名家无限的想象和严谨的推论,道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了。
我们读《公孙龙子》,会发现他把白坚这种独立于事物之外的、更为本质的东西叫作不定者,如《坚白论》云:物白焉,不定其所白。这表示,有了形色之后,事物才能获得成为那个事物的规定性,才有可能被认识、命名、区分、把握。名家和道家都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和高度的理智,这使得他们不受政治的、伦理的、宗教的场景拘束,而能从万物的性质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方式的角度展开极为自由的思索,这在先秦时代是极为难得的。值得注意的是,道家的思维常常是反向的、否定式的思维,这一点在《老子》那里体现得最为强烈。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
名家留下了指不至的命题,但究竟何解,众说纷纭。又或者道家认为站在道的立场上,那些不可调和的性质差异,都是可以模糊甚至取消的。无妄即诚,诚既是生生之本,又是生生之用即生生之体现,故《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
艮止为蓄藏之象,为利。如前所述可知,大畜有厚积、多育、富有之象,亦有壮盛之象,据此卦辞应有元亨二字,而这里只说到利贞,意在强调大畜乃本于无妄,故《序卦传》曰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可见大畜之成用,实由于贞。如前所述,《大学》止、定、静、安、虑、得为儒门内功修炼之法门,而《中庸》言‘道不可须臾离及‘致曲‘凝道‘至诚诸语,皆坐功,皆儒教修养之事也(《中庸证释》,第177页),皆是为了内止至善进而外明明德即实现内圣外王。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孟子还进一步指出,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故一同而进于至善,是即所谓得也。
(11)关于乾坤之关系的具体论述,参见张文智《从〈易经证释〉看易辞、易象中的以人合天之道》,《周易研究》2017年第6期。先天太极(〇)与阳仪对应格致诚正亦即内圣之功,阴仪对应修齐治平亦即外王之行。天道之展开为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而人道必返修即由贞而利、而亨、而元,最终上合天道而直达乾元太极(〇)之境,故曰:乾之四德,元亨利贞,天之序也,在人则先‘利贞而后‘元亨,以人道重在己也。但在由乾坤交合之后而产生的后天世界,《周易》则蕴含着崇阴抑阳即高者抑之、卑者举之之意,《周易》将坤[ ]上乾[ ]下之卦命名为泰[ ],将乾[ ]上坤[ ]下之卦命名否[ ],即是此意。
关于如何才能开出新外王,在牟先生看来,儒学以仁统智,融智归仁。故我们可以说震卦之一阳在下,由乾所来,故曰‘刚自外来(《易经证释·无妄卦》第四部,第167页)。至其既化,二者并行,阳主阴从,刚先柔后,则阴统于阳,天包乎地。而格物之要,在于明乎物而不为物所蔽,适于物而不为物所役(《大学证释》,第40页),明乎物而尽其情,使不害于吾之正(《大学证释》,第39页),旨在实现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害(《中庸》),而这些又皆基于无妄即基于诚。
一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打天下主要是为了改朝换代,而不是为了建立民主的政权,故而缺乏民主形成的条件(15)。就道、一、中、至善之间的关系而言,至道也者,其体为一,其德为静,其名为中,其境为至善(《中庸证释》,第80页),故道一静中至善等皆可用先天太极(〇)来符示之,皆为内圣之功所达之境。
无妄卦六三爻之无妄之灾邑人之灾及上九爻之有眚,皆由其不诚不正及为外物所蔽所致。故茂对为由物及天,时育为由人及物,以体天道不息之旨。
无妄[ ]上乾[ ]为天,下震[ ]为雷,故有雷行天下,润泽万物之象。需要说明的是,良知与真知或圣神之知尚有些许不同,良知不过为真知之初用,进一步则真知矣。而在《周易》,先天太极为生生之本,与至善至诚之本体相对应。但人易受躯体肉欲之驱动而淹没其良知,故易趋于恶而偏离善,故圣人设教正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生之本始而通过修为来实现后天返先天即由德返道。内圣与外王在《大学》这里表达得甚为明了。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如前所述,《大学》《中庸》为儒门心法,《周易》是儒家的密理,因此,理解了《周易》所蕴含的本体生成模式,就不难理解《周易》哲学与《大学》《中庸》中的内圣外王之道之间的内在联系了。《彖传》是对卦辞的进一步解释。
由上可知,无妄之四德乃基于诚正,不诚不正即妄,故曰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由上文所述可知,成己为内圣之功,成物为外王之行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而在后天世界,则阳仪为体,阴仪为用,体用一如,即如止至善与明明德应一以贯之,亦即内圣与外王亦应一以贯之。
山能藏伏万物,能积聚万类,故大畜乃畜育万物之象。这里的不息既是体,又是用。《周易》之所以将五阴一阳之复卦[ ]命名为复,而未将五阳一阴之姤卦[ ]取名为复,即有崇阳抑阴之意,意即由一阳来复而渐复为乾[ ],再由乾[ ]而返归至乾元及先天太极(○),亦即由德返道、由善返于至善之意。乾天之所以能主一切生化,在于其有不息之德,而对人来讲,不息根于守中,守中之至,通于至诚,能不息而后能止,能守中而后能化(《中庸证释》,第198-199页)。
乾卦卦辞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既是一个全象,又是一个圆象,换句话说即天道之全,乾象之圆,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易经证释·乾卦》第一部,第145页)。尽管如此,信持儒家思想者仍在发扬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之精神,力图坚持并弘扬此说。
故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身难得等说法都是强调良知与身命之不可偏废以及人在三才中之重要性。大亨以正对应的是卦辞之元亨利贞,意为大亨乃贞之结果,即曰大亨,则利在其中矣,而其根基则在能贞。
贞者,正也,止于一为正。从卦象的角度来讲,无妄卦[ ]为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无妄·彖》),而在大畜卦[ ]则乾[ ]刚在内,为刚自内出,为由内而外,即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之象。
由此亦可知,山之育即天之育。故曰: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人情亦动于妄,特别是在无妄卦[ ]中上卦过刚而易折、下卦易趋于躁动之情况下,更难以做到不妄。从先天的角度来讲,《周易》蕴含着崇阳抑阴之意,因为人人皆具此先天纯阳之性,万物亦皆以此纯阳之体为本体、本源,《周易》则以先天太极(○)来符示之。孔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
上艮而知止,有贤人宾于王庭之象,故曰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中庸证释》,第129页)故仁与智之关系为体用一如之关系,而非如牟先生所说的以仁统智之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外推首先是顺势而推之意,而不是强迫别人来接受自己的理念,能推到什么程度就推到什么程度,这即是孔子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论语·为政》)之意,亦即君子在位(则)言政,教在政中。又由于易含万象,易卦之间又旁通交错,故整个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可以象征无穷无尽之事物。
‘茂对‘时育皆对万物言,实由人以返天,由物以成性耳。意谓君子因时以致畜,因畜以顺时。
欢迎分享转载→ y98ul.scrbblr.org